都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錯玉”。“他山之石”指的就是砣子和黃沙、紅沙、寶沙等磨玉用的細沙,其硬度高于玉。“錯”有磨礱之意。
加工玉的第一步就是得把玉石切割啊。那么古人沒有現在的電鋸等先進工具,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估計您想不到,他們用麻繩鋸。在鋸的時候,往麻繩里不斷地加一些硬質細沙和水,這樣就能把玉石切割下來。不過這樣不停的拉鋸也確實很費工夫,很辛苦。這樣切口會留下明顯的波浪紋。
切割下來之后就要研磨,打磨光滑了才好加工啊。這時古人就發明了砣機,用來研磨。史前社會的玉工是席地而坐,把玉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沙研磨,打磨成光滑規整的形狀。
第三步就是鉆孔。鉆孔也是個時間活兒。在江蘇省丹徒縣出土了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鉆頭,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而一般的玉是6,專家經過實驗,將鉆頭裝在木柄上,通過人力或者原始機械反復旋轉,最終在玉料上打出孔洞。如果仔細觀察古玉您會發現,在玉孔處有解玉砂旋鉆所遺留的晶粒狀凸點。
最后還要經過拋光,讓玉器細膩整潔,光澤柔潤。
下面我們具體詳述,看看古人究竟是如何用“他山之石”來加工玉的?
1、制玉機器
這是古代制玉用的砣機,又名“水凳”,坐水凳這詞大家肯定經常聽到!
明清至民國初年制玉機器復原圖
2、解玉砂
解玉砂往往都是用比玉石硬度高的礦物磨成的,粗的顆粒用來切割,細的就用在紋飾雕刻上面!一邊都是工具搭配解玉砂一起使用!
解玉砂
3、砣具
最常見的工具,可用于切割、鏤空、鉆孔和打磨。相當于咱們現在的切割機!
砣具
砣具切割示意圖
加工后的痕跡
4、線具
同樣是用于切割,但是這個更加麻煩,切一塊玉都要數小時之久。
軟線切割玉玦示意圖
5、金屬片狀工具
這種工具都是鐵匠打出來的,主要用于片料,我們經常在拍賣會上看到一些精美的片狀玉雕,都是這樣切出來的,非常工整。
金屬片狀工具示意圖
6、管具
管狀道具主要用來打孔,一般都是滿滿鉆進去的,如同鉆木去火一般,鉆出一個孔來!
管具打孔示意圖
7、桯具
也是用來打孔的,不過是實心的。
我們以古代常見的蹄形器、玉璧、玉琮的制作為例。
1、蹄形器
①以桯具打孔
②將線穿入孔中
③沿邊線切,取出中心玉料。
蹄形器制作工序示意圖
2、玉璧
①管具鉆孔,取出中心玉料
②使用砣具切割成圓
玉璧去方為圓示意圖
3、玉琮
①切磨外形
②管具鉆孔取芯
③砣具去方成圓
玉琮制作工序示意圖(一)
玉琮制作工序示意圖(二)
我們以春秋時期的蒲文璧為例
①使用砣具雕琢三對平行線即可。
六角蒲紋示意圖
關于玉器的制作
這得從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說起,在周口店遺址中發現了原始的獸骨飾品、貝殼和石頭珠,其中一些甚至還有染色工藝,可見兩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石器的鉆孔技術。
舊石器時期的獸牙珠子,能看到原石的手工鉆孔
在舊石器時期,人們就有了佩戴飾物的習慣,那時候的就開始有意識的在一些漂亮的石頭上鉆眼穿繩佩戴。當時用的是獸齒、石頭鉆頭,為了增加鉆頭的使用壽命,會加入硬度更高的細沙。當時人們只能用雙手轉動帶石頭鉆頭的木棍來打眼,表面也只能簡單的打磨方式制作簡單的形狀,比如磨圓或者磨成方的。
紅山文化玉器鉆孔痕跡
距今八千年的紅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候的玉器還看不到細陰線,應該還沒有出現旋轉陀機。雖然有了桯鉆和管鉆,但是從紅山文化玉器上看,應該不是軸心旋轉陀機制作的。
紅山文化玉器上的打磨痕跡
陀機出現的時間很多人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細陰線更像是用刀加解玉砂磨出來的。但是到了商代,其工藝可以確認是雙人操作的陀機制作的,而且已經用了青銅陀具。
桯鉆打孔的孔壁痕跡
這種跪式的雙人陀機,必須一個人拉動轉輪,一個人在陀具下,一手拿玉,一手加解玉砂。這種跪式雙人一直到南北朝出現了以腳踩作為動力的水凳,從此玉雕就進入了單人單陀機制作玉器的時代。
跪式二人操作陀機
單人操作的水凳
人們最早用的是野獸牙齒在玉石上反復刻畫,包括良渚文化的很多線條都是用傳說中的“昆吾刀”刻制的,直到商代出現青銅陀具,玉器的紋飾可以做得越來越精美。到了漢代才開始普及鐵制陀具,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同的是鐵制陀針越來細,樣式功能也越來越完善。
古代玉器制作一般有開大料、扎鍋、沖鍋、磨鍋、掏膛、鏤空、上花、鉆孔和拋光的工序。開大料一般用大型的線鋸由兩人拉動配合解玉砂切割大料,然后就是上陀機用大陀輪切出大樣,再經過成型、碾陀上花、用桯鉆鉆孔、搜弓鏤花,皮陀拋光,一件玉器才能算是成品。
盡管現在的科技日益發達,但是真正的頂級玉雕,還是離不開手工的雕刻與打磨,就像那句老話:“慢工才能出細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