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如今,他又去了農村,管著內勤,吃喝拉撒的爛事纏身,一天就是個忙,想找他吃個飯都費勁
每次電話,他都先說一大堆抱歉的話,然后,咬鋼說鐵的說這次一定按時赴約
結果,一般時候,留給他的那個位置,自始至終都空著
大家也都理解,八小時之外的時間,他老婆對他控制的挺嚴
兒童啊,你到是挺能攤開的
但是,歲月的流轉之中,風雨始終在不動聲色的洗刷著原本就已經(jīng)非常殘破的泥墻,它們遲早會在村子里消失,并會被村里人在原址上建起嶄新的建筑,過著越來越富足的生活
那么,等到那些殘墻也消失了的時候,我們再回到村子里去,在村道上遇到的那些人,誰來告訴他們,我們是什么人,到村子里去做什么?
《云邊有個小賣部》,一本到處表露著災難,又字字充溢了和緩
程霜究竟沒有成雙,十三走向了失蹤,書中說:咱們漸漸領會,有些分別,即是結果部分
全文以情緒人,親情、情誼、戀情,人這短短的終身,又何曾不是被那些貨色包袱著,和緩著,擔心著
一本將人生百態(tài)寫得凄愴而又摻雜著恰如其分的和緩結果的書,除去可惜便是安適二字
生存是苦了些,將來還要全力走下來
“中華民族父親山”——秦嶺的魂魄與精神探詢,用一個記者的思維和眼光極大的關注了秦嶺山脈深處勞動人民的生活現(xiàn)實
在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對秦嶺的人文、歷史、地理及社會狀況進行全面考察
為人厚道的若冰其實和我只有幾次電話往來而已,雖說每年回老家省親我都要乘火車經(jīng)過他所在的城市,可至今我們也沒見過一面
若冰的詩歌大致是我在麥積煙雨文學網(wǎng)上看到的,因為網(wǎng)上看東西很費眼睛的緣故,我如數(shù)將其作品打印了出來,足有厚厚的一本
有些花絮是在國內權威的刊物和網(wǎng)上看到過的,包括那首著名的長詩《海葬》和《燈光組詩》
因為晚上趕寫這個稿子的需要,幾天前我給若冰去了一次電話,讓他把九五年出版的詩集《巨大的冬天》里的部分詩篇給我發(fā)個郵件過來
沒想到一周后我居然收到了一本裝幀精美,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集子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王若冰,一個極其認真而熱情的人
無論他工作有多忙,對答應朋友的事總是做得干凈利落
在這之前,我們僅僅只是陌生作者和編輯的關系
雖然我寄稿時已經(jīng)知道他不在負責副刊工作
可在西北師范大學作教授的漆子揚先生還是推薦我把稿子寄給若冰
在一次偶然的查稿電話里,若冰說他給我寄書
我當時吃了一驚,這個年頭,還有這么美的事
你想想,一個素不相識的作家給你一個平庸無為的作者贈書,這我還是頭一次遇到
通過對后來寄給我的評論集《傾聽與呈現(xiàn)》的研讀,我零星的了解了不少甘肅各地,乃至一些天水作家、詩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
從中國著名評論家雷達先生撰寫的序言里不難看出,若冰在他以前負責的副刊版面上培養(yǎng)了不少青年作者
這其中不少人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實的作家、詩人
希望他們能夠擔當起改變天水文學現(xiàn)狀的擔子,愿他們不會辜負這些沉甸甸的期望,寫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天水文學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認識和被認識的過程,無論是偶然的,還是挖空心思安排的
諸如我和石星光、漆子揚、王若冰等甘肅文藝界老報人、學者、作家的認識,都是很偶然的
在寫這些文字的前不久,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給我發(fā)來長城文學獎頒獎大會邀請函
這是一次今年五一期間在北京舉行的文藝盛會,我本是有機會去拜訪從天水北道走出去的雷達先生的,可為了謀生我不能
年紀尚輕、嘴巴甚拙的我在一場詩人朋友應邀參加的聚會后,確切的說是在一次莫名奇妙的醉酒后無意識的寫這些文字
面對若冰這位給不少甘肅文藝界大脘們寫過評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