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14、年華轉瞬,唯有青春不曾辜負
我和妻子放棄了車站的賣點,把裝滿鍋碗瓢盆的平車拉到了孩子學校門前的街道上
我知道,這對一個年幼的孩子,有些殘酷,但是在這殘酷之中,我的孩子會得到一份其他孩子所不能獲得的面對痛苦現實的勇氣和為改變這現實而應具有的百折不撓的精神
/> 現在是農歷的“三九”,已經進入臘月,每天的最高氣溫都低于零下10度
年前的這段時間是最忙的,繁亂有序的準備過年的干糧,在我有記憶以來,是家里年前一直忙的事
今年媽媽還是把按比例的黏米、玉米馇子、大米泡好,瀝干水分,讓爸爸拉著爬犁去加工場磨面,用來包豆包
這種食品做起來工序多,頗耗費功夫
現在家里人少,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孩子們都已經離開身邊,所有這些繁雜的程序,都靠媽媽一個人去完成
上午,接到媽媽讓我去幫忙的電話,給孩子安排好中午飯,我回了娘家
媽媽自己已經蒸好了一鍋豆包,豆包剛從灶上“起”出來,放在鋪好塑料布的面板上晾著,正冒著熱氣
我摘下手套,便抓起一個放進嘴里,熟悉的綿軟味道,也是以前渴盼過年的內容之一
坐下來跟媽媽邊包豆包邊嘮家常,“你奶奶的豆餡團,攥的又圓又緊……”這句話起了頭,我便接過話題,跟媽媽一塊兒回憶起來…… 當年,奶奶跟媽媽拿來兩個大瓦盆準備和磨好的面
奶奶邊和面,邊通俗易懂的指點媽媽,多少面加多少水
媽媽馬上在另一個盆里“照本宣科”
奶奶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做這些活全靠摸索,她的白頭發沒有灑“頭油”或者“摩絲”一類的護發素梳理定型,隨著和面的動作,身子一起一落,頭發便亂了,擋著眼睛
雖然奶奶不用視力,想那種遮擋的感覺也類似我們蒙住眼睛的惡作劇吧!她便抬起胳膊,用前臂把頭發往后一抹,手上粘著黏黏的面粉,更多時候便把面粉蹭到頭發上、臉上、衣服上
我們看見了總會說,哎呀,奶奶的衣服那么埋汰(東北方言:臟)
面對提醒,奶奶總會笑著說,你們就看見我的衣服,那你們吃不吃啊?這樣的話便把我們問的啞口無言,接不出來下句
“不吃”這兩個字,總是說不出口,明明知道說了也做不到
媽媽把豆子煳熟、搗碎,下一步的工作是需要攥成豆餡團
這個“工種”我不太喜歡,豆餡里拌上糖,加上水,很粘稠的感覺,接觸到手上,總有起雞皮疙瘩的另類理由,這直接影響到這道工序的質量與進度
看著自己攥好的豆餡團,放在盆里,還沒有被包進面團,便散的“潰不成軍”,總會汗顏
看見奶奶在我攥過的豆餡團里,收拾“殘局”
那一雙暴著青筋的手,有力的一開一合,經過奶奶如此加工,豆餡團真的變得又圓又緊,經過幾天的擱置,也不能變形
奶奶包的豆包,又圓又小,真正做到皮薄餡大
她看不見豆餡,全憑手感來摸索完成
這樣的豆包“作品”,雖然形狀比較耐看,但總有豆餡的顏色粘在外面
所以奶奶包的豆包真的像一朵朵沒有擦勻胭脂的牡丹,微有暇,卻有別致的風韻
奶奶跟媽媽忙碌著家里的“臘事”,讓我們輕閑著、幸福著、同時也懶惰著
沒有細心體會奶奶的“拿手風味”
等我想細心的鉆研菜譜,想用心的學做飯,奶奶已經去世多年,這樣的遺憾也成為了永遠
現在,我也能包豆包,只是皮厚,外表也不光滑
味道更差的遠了
感嘆之余,想起來那個“離餡十里”的笑話,抿著嘴卻再也笑不出來
而沒有奶奶的指揮,家里更是多年不撒年糕
平時,去集市上買的切糕,吃起來總有些懈口
我知道,奶奶留給生活的那份溫暖而永遠的記憶味道,真的是不來了
愛是一生的錯過,錯過什么就懷念什么!我的眼淚掉了下來……
所謂舊書,都是自己的藏書,是自己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間雜著各種心情一本一本淘來的,幾乎每本書都是一個故事,都能慢慢勾起自己對當時情景的回憶
那真是美好的回憶,有些書甚至在當時說過什么話,都能一點點回憶起來,那感覺,像喝了二兩小酒一樣,開始進入美妙的狀態
秋月,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寵兒
那種似玉一般的皎潔,那種似水一樣的柔美,那種明月照我心的感覺,就是遙望到心中知己的美好
特別是到了中秋,冰輪高掛,如佳人的玉顏,因而詩人的墨香里就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千古佳句
最令每個人心靈感觸的是,明月的那份寧靜,那份純靜,那份溫馨,可以讓自己敞開心扉,但愿明月停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