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實現裝卸搬運作業機械化、自動化,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也能解放生產力。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尊重,是創造社會效益。
比如,日本多年前開始的'宅急便'、'宅配便',國內近年來開展的'宅急送',都是為消費者服務的新行業,它們的出現使居民生活更舒適、更方便。當你去滑雪時,那些沉重的滑雪用具,不必你自己扛、自己搬、自己運,只要給'宅急便'打個電話就有人來取,人還沒到滑雪場,你的滑雪板等用具已經先到了。
再如,超市購物時,那里不單單是商品便宜、安全,環境好,而且為你提供手推車,你可以省很多力氣,輕松購物。手推車是搬運工具,這一個小小的服務,就能給消費者帶來諸多方便,這也是創造了社會效益。
物流由商品的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等環節構成。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服務、需求預測、定單處理、配送、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廠和倉庫的布局與選址、搬運裝卸、采購、包裝、情報信息。
物流的概念早期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
中國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資料引進來的外來詞,源于日文資料中對'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在中國《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
中國的物流術語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3.國際運輸是國際物流”第三利潤”的主要源泉
(1)國際運輸是運動中的活動,它和靜止的保管不同,要靠大量的動力消耗才能實現這一活動, 而國際運輸又承擔著大跨度空間轉移的任務,所以活動的時間長、距離長、消耗也大。消耗的數量大,其節約的潛力也就大。
(2)從運費來看,運費在全部國際物流費用中占較高的比例, 一般綜合分析計算社會物流費用,運輸費在其中占接近50%的比例,有些物品的運費甚至高于物品的生產費用,所以節約的潛力是很大的。
(3)由于國際運輸總里程大,運輸總量巨大,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輸合理化可大大縮短運輸噸公里數,從而獲得比較大的節約。